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张小三教授:乳腺癌骨转移机制全解析,地舒单抗靶向控制患者骨相关事件
CCMTV肿瘤频道 4895次浏览
2025-04-15

图片



专家介绍

张小三  教授

河南省肿瘤医院 


图片

· 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 河南省医师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 河南省健康科技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 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女性乳房健康管理专科分会委员

· 河南省医学会肿瘤分会乳腺专业学组委员 

· 河南省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青委会委员

· 河南省医学会肿瘤分会青年委员

· 河南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 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康复委员会青年委员


图片



引言


在乳腺癌的临床诊疗领域,骨转移一直是横亘在医患面前的棘手难题。这不仅关乎患者的生存质量,更与预后密切相关。在日常工作中,临床医生们时常面临诸多困惑:乳腺癌骨转移在不同分子分型患者中的发病差异究竟有多大?哪种治疗方案能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命?

我们有幸邀请到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的张小三教授,就乳腺癌骨转移的机制和骨改良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深入探讨。张小三教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长期投身于乳腺癌临床诊疗一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乳腺癌骨转移的骨改良治疗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CCMTV将张小三教授对于乳腺癌骨转移机制和骨改良治疗的观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CCMTV


张教授您好,晚期乳腺癌是所有实体瘤中最易发生骨转移的癌种之一,已有相关流行病学调研数据,请您基于流调数据,介绍一下乳腺癌骨转移在所有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占比是多少,各分型之间数据是否一致?以及发生骨转移后,患者的生存数据如何?

张小三 教授


骨骼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系统性综述分析发现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27.8%[1]。不过晚期乳腺癌骨转移概率明显高于乳腺癌总体骨转移概率,在所有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约有60%-75%会发生骨转移[2]。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在骨转移发生率上存在差异。其中,大约65%-75%的骨转移病例属ER+/PR+乳腺癌[3],该型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风险相对较高。HER2阳性型乳腺癌与Luminal型相比,骨转移风险相对较低,但因其恶性程度较高,也不能忽视骨转移的监测。三阴性乳腺癌骨转移概率相对较低,在20%-30% 左右,不过这类乳腺癌更倾向于发生内脏转移,如肺、肝、脑等部位。

一旦发生骨转移,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图1)。美国癌症协会统计数据表明[4],仅存在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50.5%,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95% CI:34.74-37.27个月)。另有数据显示转移性乳腺癌中位总体生存期约2年,五年生存率为22%。但患者实际存活期受转移范围、整体健康状况、癌症亚型及治疗反应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患者在接受积极治疗后,可能存活5年甚至更长时间。

图片

图1 Luminal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生存曲线

CCMTV


您长期投身在乳腺癌临床诊疗,请您结合临床经验,谈谈骨转移后,乳腺癌患者会发生哪些病变?此外,发生这种病变的机制是怎样的?

张小三 教授


乳腺癌骨转移后,常导致溶骨性病变、溶骨成骨混合性病变等。研究表明,60~70%的转移性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会经历至少一次SRE,其中有20~40%的患者会因SREs住院[5]。SREs中最主要的症状是疼痛,早期可为间歇性隐痛,随病情进展,疼痛加剧,变为持续性剧痛,夜间更为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睡眠与日常生活。由于骨组织被癌细胞破坏,骨质变得脆弱,轻微外力如咳嗽、翻身等就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还会影响肢体活动功能。骨转移还会导致大量钙释放进入血液,引发高钙血症,出现恶心、呕吐、多尿、脱水、嗜睡、神志不清等症状。当脊柱的骨转移病灶侵犯脊髓或压迫神经根时,可能出现肢体无力、麻木、感觉异常、大小便失禁等神经功能障碍。

从机制上来说,正常时,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维持骨代谢平衡。乳腺癌细胞转移到骨后,癌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刺激破骨细胞,同时抑制成骨细胞。被破坏的骨组织释放大量生长因子,促进癌细胞增殖、存活,形成恶性循环,推动骨转移。另外,乳腺癌细胞表面的信号分子,能与骨骼组织受体结合,使癌细胞在骨组织黏附、定植,开启转移进程[6]。因此,阻断破骨细胞,维持骨代谢平衡,是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治疗的重要方案之一。

CCMTV


请问一旦发生骨转移,目前标准的治疗流程是怎样的,哪些治疗方式可以有针对性地降低骨损害?

张小三 教授


目前,乳腺癌骨转移的标准治疗流程包括局部治疗、系统治疗、骨改良治疗和支持治疗等多方面[2]。局部治疗主要针对骨转移部位的病灶,像手术、放疗等,目的是减轻局部症状和预防骨折等严重事件。系统治疗则涵盖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旨在控制肿瘤的全身进展。比如内分泌治疗适用于Luminal型骨转移患者,通过阻断雌激素的作用或抑制雌激素合成,抑制癌细胞生长,常见药物有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等;靶向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可特异性地作用于HER2靶点,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扩散,适用于HER2阳性患者;三阴性乳腺癌缺乏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的靶点,化疗成为主要全身治疗方法,常用化疗药物有蒽环类、紫杉类等。

骨改良治疗在降低骨损害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骨改良治疗药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比如降低骨相关事件(SREs)的发生风险、降低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以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骨改良药物有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伊班膦酸钠等,可特异性结合到骨组织中,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降低骨相关事件(如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的发生风险,缓解骨痛。地舒单抗作用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阻止破骨细胞的活化和成熟,从而抑制骨破坏。与双膦酸盐相比,地舒单抗在预防骨相关事件方面效果相似甚至更优,且不受肾功能影响,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图片

图2 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流程

CCMTV


根据您上述介绍,靶向骨改良药物对于发生骨转移的患者具有多样的临床价值,请您详细介绍靶向骨改良药物?

张小三 教授


地舒单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靶向骨改良药物,它是靶向RANKL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地阻止RANKL与其受体RANK结合,进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和活化,有效抑制骨吸收[7]。例如以欧洲为主的一项Ⅲ期研究比较了地舒单抗和唑来膦酸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患者SRE的疗效[8],患者分别每4周使用上述药物,观察比较出现SRE的比例、首次SRE、骨转移早放疗和肿瘤相关高钙血症时间、生活质量改善等指标,结果显示,与唑来膦酸相比,地舒单抗首次骨转移放疗时长延长了26%(图3),首次SRE和肿瘤性高钙血症发生时间延长了18%,生活改善率增加达10%。而且,使用骨改良药物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也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在控制骨转移进展的同时,为其他抗肿瘤治疗创造更好的条件。所以,地舒单抗这类靶向骨改良药物在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同时,其不受肾功能影响的特性,也拓宽了适用患者群体,为肾功能不全的骨转移患者带来了希望 。

图片

图3 唑来膦酸与地舒单抗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效果对比


图片



总结


骨转移在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生率高,不同分子分型有差异,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其引发多种骨相关事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乳腺癌骨转移治疗采用多模式综合方案,不同分子分型对应不同系统治疗。骨保护治疗意义重大,地舒单抗作为靶向药物,在抑制骨破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优势明显,还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临床医生应依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孙玉颖,陈佳佳,乔晓娟,等. 乳腺癌骨转移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25,46(1):96-104.

[2]中国抗癌协会骨肿瘤和骨转移瘤专业委员会. 乳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J]. 中国肿瘤临床,2022,49(13):660-669.

[3]陈涛, 司丕蕾, 贾琳娇, 等.  Luminal B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J/OL] .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9, 13(1) : 21-24. 

[4] DeSantis CE, Ma J, Gaudet MM, et al. Breast cancer statistics, 2019[J]. CA Cancer J Clin, 2019, 69:438-451.

[5]Kuchuk I,et al.J Bone Oncol.2013;2(4):137-144.

[6]王家辉,蒋林兰,沈赞. 乳腺癌骨转移研究的新进展及展望——从机制到临床[J]. 中国癌症杂志,2022,32(2):172-176.

[7]陈天洪,李景峰. RANKL/RANK通路及其靶向药物地舒单抗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J]. 骨科,2022,13(2):181-187.

[8]MARTIN M,et al. Clin Cancer Res,2012,18(17):4841-4849.


图片






编辑:Strawberry


图片


乳腺癌会议、学术资讯、直播推送

欢迎扫码进群


图片



发送
CCMTV肿瘤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