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丨程颖教授:CACA指南,我知你知——肺癌全程管理的“金标准”
肺癌之音 2917次浏览
2025-04-16

图片


编者按


图片

每年的4月15日~21日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由中国抗癌协会1995年倡导发起。2025年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是:“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这不仅是一次呼吁公众主动掌握科学防癌知识的倡议,更是一次权威指南与公众健康之间的双向奔赴。作为由中国抗癌协会组织编撰、国内专家集体智慧凝练的CACA诊疗指南,已成为我国肿瘤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参照。


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正是本次宣传周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CCMTV肿瘤频道联合中国抗癌协会,特别邀请中国抗癌协会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程颖教授,为大众解答四个关于肺癌防治的核心问题,让我们一同以“知”抗癌。


图片

1


我不吸烟,也会得肺癌吗?肺癌和我们普通人到底有多远?


程颖教授答:其实是很多人对肺癌最大的误解。我们常说“吸烟导致肺癌”,但不吸烟≠绝对安全。根据2025年《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肺癌》以下简称CACA指南,虽然吸烟仍是最主要的肺癌危险因素,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大约是不吸烟者的20倍,但肺癌的发生并不止与香烟有关。


非吸烟人群也可能暴露在多种致癌因素中。例如,二手烟同样可致癌,长期暴露在吸烟环境中的人,肺癌风险会增加约20%;职业暴露也是高风险源之一,比如长期接触石棉、铬、镍、煤烟、柴油废气等,都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此外,空气污染,无论是室外的PM2.5,还是室内因燃煤产生的污染物,尤其是多环芳烃,也与肺癌的发生存在明确关联。


更重要的是,某些肺部慢性疾病本身也会提高肺癌风险。例如肺气肿、肺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都会使患肺癌的几率显著升高。与此同时,肺癌在部分人群中呈现出家族聚集性,有一级亲属患病史者,患肺癌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还指出,肺癌的发生还受到个体基因易感性的影响。有些人对烟草或环境致癌物更敏感,他们的身体在代谢有害物质、修复DNA损伤方面的能力较弱,因此即使暴露量不高,也可能更容易患病。


所以,肺癌从来不是“只有吸烟人才会得”的病。它可能潜伏在我们呼吸的空气里、工作的环境中、家庭的遗传背景里。面对肺癌,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理解它、警惕它、主动筛查、科学防护,才是我们离它最远的方式。


2


早期肺癌能靠症状识别吗?什么才是“早发现”的关键?


程颖教授答:很多人总是觉得“等身体不舒服了再看病就行”,但对于肺癌,这样的观念可能会让人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根据2025年CACA指南的建议,早期肺癌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或者症状非常轻微、不典型,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的感冒、咳嗽、哮喘或者老年慢性病。等到出现持续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明显症状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治疗难度和风险也随之上升。


因此,“早发现”的关键不是靠症状识别,而是科学筛查。指南推荐,肺癌筛查应主要面向高风险人群,年龄在50~74岁之间,且符合以下一项或多项条件:吸烟30包年及以上(即每天一包烟、吸烟30年),即便已戒烟但不足15年;与吸烟者长期共同生活或工作,遭受被动吸烟超过20年;患有慢阻肺等慢性肺病;曾暴露于石棉、铬、镉等高危职业环境中超过一年;或有一级亲属肺癌病史者。


对于这类高危人群,指南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发现早期肺癌最有效的手段。相比传统的胸片检查,LDCT的分辨率更高,能在肺癌还未造成症状、肿瘤体积尚小时就将其“揪”出来,大大提升早期发现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很多人担心筛查会带来“过度诊断”或辐射问题。实际上,低剂量CT的辐射量非常小,对人体影响有限,而且指南明确指出,不建议仅靠胸片、肿瘤标志物、痰液检查等方式来替代CT,这些方法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不能用于常规筛查。


所以,真正的“早发现”,不是等病来敲门,而是主动去“把门关好”。对肺癌高危人群来说,科学、定期、精准的CT筛查才是发现早期肺癌的金标准。保护自己和家人,从一次肺部筛查开始。


3


如果真的确诊肺癌,除了手术还有什么治疗选择?


程颖教授答:肺癌的治疗早已不是“只有开刀”那么单一。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技术不断发展,肺癌已进入“精准治疗”时代。CACA指南对不同分期的治疗策略做了详细规定:


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早期首选手术切除,有些患者可以考虑非手术疗法,如经皮消融SBRT或SABR联合免疫;局部晚期NSCLC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的联合治疗;而晚期NSCLC则需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匹配相应的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方案。


针对小细胞肺癌(SCLC),CACA指南也提出了系统化的治疗策略。由于SCLC肿瘤倍增时间短,侵袭性强,进展迅速,诊断时常已出现转移,因此治疗以全身治疗为主,局部治疗为辅


肺癌不是“一刀切”的病,治疗方案要根据分期、病理类型、基因特征等多重因素制定。最重要的是:不要自己“百度疗法”,也不要放弃治疗,每一步都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走得扎实、走得科学。


4


治疗完成就“万事大吉”了吗?康复后还需要继续管理吗?


程颖教授答:肺癌的治疗,不是手术结束、化疗完结就结束了。CACA指南提出“全程管理全息发力”理念,强调治疗后的随访、康复、心理干预、营养支持等,都是肺癌管理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部分肺癌类型正在走向“慢病化”术后复发、远处转移的风险依然存在。因此,治疗后的随访计划必须规范执行。另一方面,康复期的运动、饮食和心理支持也很关键。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还可能降低复发风险。抗癌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唯有全程管理,才能长远守护健康。


结语

肺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风险、延误时机。了解肺癌、正视肺癌、科学管理肺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2025年《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肺癌》凝聚着国内专家对肺癌防治的最新共识,也为公众提供了可依赖的健康决策依据。


在这个肿瘤防治宣传周,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你知、我知,用科学的力量,为自己和家人撑起健康的防线。

图片


编辑:Dakota Zhu


图片
汇集最新最全的肺癌资讯
欢迎加入CCMTV肺癌医生群!

发送
肺癌之音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